皖垦

2020年安徽沿淮稻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

发布日期:2020-02-14 浏览次数:4353


【编者按】近期,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绿色丰产增效技术研究室发布了《2020年安徽沿淮稻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》,现在本期《皖垦农情》转载,供大家学习参考,进一步做好在地小麦田间生产管理。


2020年安徽沿淮稻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

一、本年度秋冬季小麦生产特点

1、播种条件、冬前苗情较好。沿淮稻茬小麦由于去年秋播期间持续晴好天气,利于秋收秋种机械作业,总体上稻茬小麦大多适期播种,机条播或散播开沟,播种质量较好。播后虽然天气干旱,但对稻茬小麦出苗及前期生长影响不大。冬前大多为一、二类苗。

2、气候异常、麦苗生长较快。小麦越冬期间气温偏高,1月份日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.5℃左右,虽利于迟播晚茬麦加速生长,赶上并超越常年适期,但适期播种小麦生育进程比常年快2叶左右。越冬期间由于雨日雨量偏多,日照时数偏少,尤其对偏早或适期播种的小麦易形成水发旺长苗,干物质积累少,普遍旺长、部分田块提早拔节和脱力落黄。

二、当前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

1、倒春寒冻害风险加大。 由于冬季气温较高,小麦一直处在缓慢生长状态,部分播期早、播量大的田块冬前已经拔节,多数提前到2月中下旬拔节,小麦一旦拔节,幼穗就进入了快速分化期,抗寒性明显降低,即使有不太明显的冷空气活动,茎秆和叶片没有受到伤害,幼穗也会冻伤。

2、草害、渍害、病害加重。一是冬前化除面积小、效果差,草害严重。由于秋播出苗阶段墒情不足,麦田秋季化除面积比例不高,封杀化除效果受到较大影响,暖冬既加大了麦苗的生长量,也加大了杂草生长量和危害性,给春季化除增大了压力。二是水发苗,素质差,沟系不畅的田块因渍害导致黄苗、僵苗现象。 三是病害的潜在威胁。冬春季雨水多,纹枯病等也即将发生。

三、本年度麦田春季田管技术

要在落实好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的基础上,根据今年苗情特点,抢抓关键节点,做好小麦春季田管工作。要严格执行防疫规范,避免人员聚集,做好个人防护工作。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佩戴口罩,作业完成后及时洗手、洗脸及卫生保护,确保身体健康和安全生产。

(一)拔节前管理

1、及时清沟理墒。田外沟加深,确保沟沟相通,排水通畅、雨止田干。

2、春季适时化除。年前未化除麦田,在小麦拔节前,日平均气温回升至8℃以上的晴暖天气(冷尾暖头,施药前3天后5天日均气温不能低于8℃)进行防除,避免寒潮来临前用药,防止产生药害。

3、控旺促弱转壮。对已经封行的旺长苗用烯效唑或烯效•甲哌鎓等生长调节剂进行化控;对苗小苗弱(亩茎蘖数40万以下)田块,亩施5~7.5公斤尿素+10公斤左右三元高效复合肥促进生长。

(二)拔节后管理

1、适时防治纹枯病。在小麦拔节初期(2月中下旬~3月上中旬),田间病株率达15~20%时,用井冈霉素、己唑醇、戊唑醇、丙环唑等药剂进行喷雾。发病严重田块,隔7~10天再防治一次。

2、普施重施拔节肥。当叶色褪淡,高峰苗下降,第1节间基本定长,第2节间开始伸长时,每亩8~10公斤尿素(基肥量少可加10~15公斤三元高效复合肥);高产田提倡两次施用:(1)拔节肥亩施5公斤尿素+10~15公斤三元高效复合肥;(2)剑叶至孕穗时亩施5~8公斤尿素。

注意看苗诊断,施好拔节孕穗肥。群体过大、叶色未正常褪淡的麦田,拔节肥应适当推迟施用,要做到叶色不褪不施肥,以防止基部节间拉长而倒伏。因群体过大,或群体不是很大但中期施肥(腊肥、返青肥)过多,而导致叶片披垂的田块暂不宜施肥,应适当推迟施用拔节肥。注意施准保花肥(孕穗肥)增粒增重。今年小麦生育期大幅提前,拔节肥施得早,后期易早衰,施用孕穗肥(保花肥)尤其重要!

于3月下旬~4月上旬,叶龄余数0.8~0.5时,适时适量施用保花肥,可以增加可孕小花数,有显著增粒增重效果, 一般亩追施尿素5~8公斤。

3、冻后迅速增施恢复肥:仅叶片冻害或主茎幼穗冻死率不到10%,一般不必施肥;主茎幼穗冻死率10~30%,应迅速亩增施5公斤尿素;每增加10个百分点,亩增施2.5公斤尿素,最多亩增施15公斤尿素,才能减少产量损失、尽可能获得正常产量。要注意增施的恢复肥跟正常施用的拔节孕穗肥互不抵消。


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绿色丰产增效技术研究室

2020年2月9日







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1935号